陈光俊:驻留百年印象

日期:2016-07-28 浏览:523

998工程机械人才网[zp.998jx.cn]报道:建国四十年了,有太多太好的影像作品至今仍压在摄影师家中的箱子底,太需要一个出口展示给众人。万得摄影器材店老板陈光俊,这个具备浓厚人文气息的商人,从中找到了事业

1979年,要去北戴河玩上一趟的陈光俊,借来一台相机。拍足了海边留影后,他买回药水,自己猫儿在家里冲洗照片。第一次冲洗照片让他很兴奋:“你想啊,就一张白纸,亲眼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显出影儿来,那感觉特别好。”

人生的机缘巧合在这一刻埋下了伏笔。如今屈指算来,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陈光俊已和“光与影”打了三十年的交道。

陈光俊不愿别人给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高调赋予意义和价值,他更是不同意那种评价他“试图通过办影像画展教育大众”的说法。他说,自己“没有那么高的眼光”,而教育大众又“智商不够”,在他看来,自己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喜欢、喜欢、喜欢。

爱好定终生

陈光俊读大学念的是自动化控制专业,和摄影基本没什么关系。但喜好摄影却是在这之前的想法。1983年,国家开始照身份证照片,陈光俊作为学校摄影协会的负责人,把学校照身份证的任务给包下来了。全校师生照完像后,居然还有一点盈利,陈光俊就和团委熟识的老师一起,贷款买设备,干了自己十分感兴趣,当时又比较时兴的一件事——成立了一个以学校名字命名的彩色冲印公司。

然而,命运偏偏拐了一个弯。大学毕业,陈光俊被分配到义利食品厂和美国纳贝斯克合资的公司。在当时,这属于很好的就业出路。两年后,陈光俊获得去加拿大培训的机会。培训结束,他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因为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摄影这个行业。

命运回到了原来的轨道,陈光俊开始销售冲印器材配套的一些设备、材料。1992年,他成立了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如今这个位于美术馆三联书店旁边的商店,成为中国很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常来光顾的地方。

由于在万得代理很多国外厂家的摄影器材,陈光俊常有机会出国。每到一处,当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是必去的地方。而真正让他下定心来做这件事情,源于摄影师朋友的一句话:“光俊,要想让器材行办得好,你得帮摄影师把作品卖出去,有了钱,这些摄影师还会回来买你的东西。”

其实,在开办器材行的许多年间,陈光俊与很多摄影师逐渐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他了解到,与国外的摄影师不同,中国摄影师的经济能力有限,很多人根本没有条件在家中冲印自己的作品,而且,中国从来没有形成摄影作品与市场接轨的一个出口,中国摄影师拍了这么多年,作品拍完了,不是给报纸登出来,就是家里放着,没出处。一张作品的价值很难体现。因此,他有了创办画廊的念头。

打造专业水准

2002年底,798工厂里的第一家画廊“东京画廊”开业。陈光俊得到消息来看展览。那时的798只有一、两家艺术机构,这次展览给陈光俊印象很深:来看展览的几百人,百分之七十都是外国人。

陈光俊和朋友们把这些外国人戏称为“洋探马”。这些人专门找一些北京有意思的地方介绍给自己人。外国人对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特别关注。所以,他们能找到这个当时还很破败的798工厂。

陈光俊觉得这地儿挺有意思,就告诉了一个摄影家朋友徐勇。成功开发胡同游的徐勇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看了展览以后,很快就把一个一千多平米的大空间租下来了。徐勇当时还没有特别完整的构思,他划出一块地方转给陈光俊,建议他把万得摄影器材行搬过来。

如今的百年印象画廊,当年还只是个带着烟囱的大窑。然而,陈光俊一眼看中了这个具备德国包豪斯设计风格的拱形结构。除了外观造型漂亮,这种建筑结构有独特的采光,太阳从升起到落山,阳光不会直照进来,是靠天光反射到下面,相当于手术室的无影灯一样,没影儿,特别适合作品的展览。

陈光俊惊喜地发现,这种造型独特又有历史感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房租便宜,当时每天每平米八毛钱,艺术家在发展初期都会选择这样的地方。

陈光俊把150平米的房子租了下来,并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投入60万为画廊做装修和准备。他把房内的大窑拆掉,运出了上百车土渣,自己又隔出了二层和三层,这样画廊才算基本成形。

在百年印象画廊,投入最大的一块成本是暗房。百年印象画廊的照片完全按照国际收藏的标准制作,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有标准的流程。而这一流程,国内摄影师在家里很难完成。陈光俊说自己在技术方面还是有些心得的,所以,他们投入了20多万买了设备,建立了暗房。

按国际收藏照片标准制作,照片用纸选用FB纸,即纤维纸基纸,专供收藏用。它可以长时间保存,纯纸的可以保存200、300年不变。冲洗流程也很讲究,洗照片之前底片要用一些特殊的药水渗泡,而最关键的是在做完照片以后水洗要很充分。一张照片搁进专门水洗的设备百年水洗器中,以每分钟5加仑流量的清水来冲洗,时间约为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半小时。洗完的照片会在专门的架子上阴干,然后再用整平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把这照片压平,然后才可以装裱。

为照片定价

在百年印象画廊,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照片,摄影家解海龙那张著名的大眼睛小女孩握住铅笔要上学的照片也在出售之列,标价为三万美金。

一张照片的价格和价值怎样衡量?怎样判断一张照片就值这个价格?

陈光俊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他首先看中的是作品的历史意义。青年时期,陈光俊对摄影史非常感兴趣,如今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他认定对人真正有影响的是历史。他也为中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摄影史感到悲哀,但在心里,他会为重要的摄影师列一个单子,看看历史是不是重要到难以跳过这位摄影师。在他看来,解海龙是中国摄影史上跳不过去的摄影师,因为“他真正用手中的照相机为社会干了点儿事情”。摄影作品对中国发展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陈光俊认为这是照片价值的根本所在。

今年年初,美国人斯特肯的一张照片拍卖到了297万美金。这张照片并不复杂,看似简单的风光照片,技术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能买到这样的天价,让很多人难以判定作品的价值到底有多高。陈光俊认为,卖出这样的天价,就是因为斯特肯在美国艺术史上是绕不过去的、开宗立派的大师。

除了历史意义之外,对作品的要求还要技术上优秀。同时,由于画廊关乎声誉,陈光俊也会考虑摄影师的人品问题。照片并非绘画作品那样具备唯一性,为此,陈光俊会在一开始就和摄影师签好合同,规定好一张照片限定洗印的张数,而每张的价格依剩余数量的多少不同。

解海龙的那张“大眼睛”照片总共只能洗印25张,而第一张的出售价格只为600美元,随着剩余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随之攀升,由于只剩两张,所以现在价格攀升至3万美元。因此,陈光俊说,摄影师的人品很关键。如果看到市场潜力,将原定的洗印张数扩大,那无论画廊还是摄影师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而收藏者的利益也会受到侵害,因此摄影师的人品是他在选择合作时最为看重的。

很多人认为,艺术价值一旦沾染了商业气息,似乎便有些不纯粹。可陈光俊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中国人老是习惯把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分开,艺术品不能谈钱,文人更不能谈钱。可从某种角度来说,能明确体现艺术品价值的地方就是金钱,应该有一个量把艺术价值量化。

与世界接轨

7月29日,中央美院教授翁乃强先生的作品展在百年印象画廊开展。说起这次展览,陈光俊很兴奋:“1966年能拍彩色照片的人是屈指可数,而且还都是反转!底片的素质是想象不到的好!”

当年翁乃强先生在中央美院毕业以后,分到一家名叫《人民中国》的杂志做摄影记者,由于这本杂志主要是做外宣用的,所以翁先生才能有不一样的材料,每年国家批外汇让他们买反转。当时外面没有冲洗彩色照片的地儿,全部是等拍完了以后,自己在黑屋子里冲洗出来的。

当陈光俊得到翁先生允许,去翁先生家中选照片时,阳台几个大箱子里,装了成千上万张底片。陈光俊挑出了二十多张用反转片拍文革的彩色照片,制作成1.8×2.05米的大照片,最小的参展照片也有1米×1米,用来筹备展览。

陈光俊为这些新发掘出来的照片而着迷。今年是2006年,距文革开始整整40年,而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所以举办了这次展览。

如今,像这样大型的摄影作品展览,百年印象一年几乎要做十个。这些展览所涉及的所有费用均由画廊承担。同时,画廊还有一大块成本投入在参展上。陈光俊觉得,将中国摄影师及艺术家的作品推广到世界艺术市场是一种责任。由于很多知名的博物馆和收藏家都会去展会现场,参加艺术博览会对画廊自身发展来说也很重要。每次参加国际大展费用都高达数十万,但“不与国际市场接轨,就永远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差距,这个学费必须交”。

开办画廊之初,陈光俊和几位股东对盈利并没有看得太重,而且画廊是长线投资,他们也都有心理准备。开业初期运营并不顺畅,正当他们打算再次向画廊注资时,情况好了起来。近两年来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带动,已让百年印象不仅收回了成本,而且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最让陈光俊欣慰的是,如今,百年印象已在业内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他们的经营也很规范。

百年印象的定位是以历史影像为立足点,而陈光俊觉得自己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在经营方面,陈光俊感觉到了自己理论层面知识的欠缺,这会影响到策展的范围,也限制选择艺术家的范围。所以陈光俊的行程排得很满,从巴塞尔到科隆到迈阿密,陈光俊说自己需要“恶补”,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看,多看,再多看!

陈光俊注意到,很多艺术家,可能会由以前做雕塑、绘画等形式,扩展到用影像来表达。而科技的进步,已让影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摄影的范畴。陈光俊慢慢觉得,只要是好的艺术品都应该是百年印象画廊布展的范围,但如今的展示空间对于当代艺术作品来说,显得有点小。他们又在大山子艺术区的东边、环铁附近的艺术区里租了四百多平米的空间做当代画廊。“下一步任务就是更多的吸纳当代艺术作品,使百年印象更上一个台阶”。